用“量子科技”种庄稼,就能实现增产增收?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调查》记者曝光的“量子”新骗术,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春耕农忙时节,一些商家在广大农村推销一种宣称可以通过量子技术给农作物种子赋能的高科技产品。商家宣称,用了他们的机器,不仅能给种子赋能,实现抗病抗灾、增产增收,生活中的各类物品都可以赋能:眼镜赋能度数不增、鞋子赋能脚步轻快、手机赋能祛除毒素……对此,中国科学院专家提醒,所谓在农业种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术,这是根本无法达成的,大家不要受骗上当。
量子科技,这一前沿领域的科学探索,以其深奥难解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科研领域熠熠生辉。然而,当量子概念被滥用,与种子赋能、作物增产等农业实践强行嫁接,便成了一场荒诞不经的戏码。比如在平顶山的试验田里,所谓的“量子能量舱”不过是一间贴满壁纸、挂着口号的普通房间,连同那些所谓的“量子纠缠”“细胞磁场调整”等术语,不过是商家故弄玄虚、混淆视听的工具,意图借助农民对科技进步的渴望,编织出一个又一个虚假的丰收梦想。
这场骗局的背后,是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沦丧。商家们深知,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为他们的虚假宣传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正如他们所赌的,农作物产量波动本属正常,一旦某年收成稍有好转,便足以让一部分农民误以为是量子赋能的“神效”。加之利用人性中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免费试用为诱饵,诱使农民入局,最终实现大规模的欺诈性盈利。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农民辛勤汗水的极大侮辱,更是对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的严重干扰。
那么,为何这样的伪科学能够大行其道?一方面,科普工作的缺失让农民群体难以辨识真伪,对于量子科技等高端科学概念的陌生,让他们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猎物。另一方面,市场监管的滞后也为这些“坑农黑手”提供了生存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严厉的惩治措施,使得此类骗局能够在多地蔓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面对这场科学与愚昧的较量,社会应当如何应对?首要之务,在于强化科普教育,让科学之光照进每一个角落。科普工作者需深入农村,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揭穿量子骗局的伪科学本质,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辨别真伪的能力。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涉事企业及个人进行严查严惩,提高违法成本,让法律成为保护农民权益的坚固盾牌。再者,科研机构与媒体应积极联动,及时发声,揭露此类骗局,维护科学的尊严,不让科技名词成为不法分子敛财的工具。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大众需要的是真正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之光,而非那些借科技之名行骗的阴霾。而拆穿“量子种田”的骗局,正是对科学精神的捍卫。只有让科学理性深入人心,才能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加繁荣的未来。而对于那些企图在科学的圣殿外招摇撞骗者,社会应当亮出法律的利剑,让他们无所遁形,还农业科技一片净土。
【作者】叶雨,媒体人
【来源】南方农村报